首页 / 学院动态/ 正文
学校江海文化研习社开展“寻迹姑苏红色地,传承江海革命情”实践研学活动
  • 发布人:宣传部sj
  • 时间:2025-11-19
  • 点击:1
  • 来源:

青石板叩响百年回响,园林窗棂漏出初心微光。11月15日,“江海文化研习社”的师生整装出发,用脚步丈量姑苏革命热土,用亲身实践增加思想厚度。 

第一站: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·触摸信仰的火种

上午9点的体育场路4号,老建筑的砖墙还留着岁月的温度。展柜里的旧文件、老照片,把我们拉回了苏州党组织诞生的1925年。讲解员的声音里,是先辈们在秘密联络点传递传单的紧张,是黑暗中攥紧拳头的执着。“原来最早的革命火种,是在这样的巷弄里点燃的”,有同学低头感慨。

图片3.png


图片4.png

第二站:章太炎故居·国学大师的家国赤子心

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,暖意盎然。讲解员同学站在太炎先生的故居前娓娓道来:“他是国学泰斗,更是用笔墨当刀枪的革命者——办报骂军阀、入狱仍写檄文,晚年住在这里,还在惦记着国家的出路。”

大家围在复刻的书稿前,指尖碰过泛黄的字迹,忽然懂了:所谓“家国情怀”,是学问里的风骨,更是乱世中的不退让。 

图片5.png


图片6.png

三站:苏州革命博物馆·让历史与青春对话

下午13点,三香路1216号的革命博物馆里,老物件在展柜里静静发光:有新四军用过的粗瓷碗,有支前群众缝的布草鞋,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家书。大家或驻足观看,或陷入沉思,沉浸地与历史对话。在“阳澄烽火”半景画厅,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观看1940年洋沟溇战斗过程,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感悟江南人民的铮铮铁骨。

图片7.png


图片8.png


图片9.png

第四站:苏州烈士陵园·以青春敬忠魂

最后一站的横山西麓,风里都带着庄重。拾级而上,86位烈士的事迹碑廊在阳光下沉默矗立:有20岁出头的学生党员,有牺牲前还在写“要让后代过好日子”的战士。大家在纪念碑前站成整齐的队列,有人悄悄红了眼眶。他们把年纪停在了青春里,是为了让我们的青春能好好开花。

图片10.png

从晨光微熹到暮色渐浓,这一路,大家摸过革命旧址的砖墙,读过太炎先生的书稿,听过博物馆里的战地故事,敬过烈士陵园的忠魂。

江海文脉的潮声,红色初心的火种,早就在这趟行走里,揉进了青春的脉搏——往后再想起姑苏,不止有园林,更有这一天,大家把“信仰”,走成了自己的故事。

(来源:马克思主义学院  文:温劭涵、王淼  图:张金鑫、杨兰、刘炳辉)